自行車運轉是人與自行車配合,構成人車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中人是主導因素。自行車及道路環(huán)境等外界信息,通過騎車人的眼、耳、手、腳、臀部的感覺輸入給大腦,通過大腦對信息進行處理,作出分析判斷,再由相應器官發(fā)出指令、輸出信息,從而做出行動。這個過程,是通過人的生理作用過程,接受環(huán)境,將產(chǎn)生不同的交通效果。因此,研究騎車人的交通生理及心理,對防止自行車事故是很有必要的。
1、生理因素
自行車的驅動、速度,平衡等完全由人控制。人在精神正常情況下,體力大小因人而異,男人、女人、老人、青壯年、小孩、高個兒、矮個兒、胖人、瘦人,身體好壞、體力情況都不同,他們的骨骼質量,、長短、肌肉纖維組織發(fā)育狀況不同,肌力和作功能力也不同,如老人、婦女、小孩蹬車能力、耐力、對自行車動態(tài)平衡的控制能力,都不如青壯年男子。他們有時感到力不從心,騎車速度慢,可及距離短,平衡能力差,容易摔倒,這都是由生理條件所決定。
騎車容易疲勞,這里主要指生理疲勞,特別是逆風而行或長距離行駛,會引起大腿肌肉、腰椎、中樞神經(jīng)疲勞,腿部、臀部疼痛、腰背部酸疼、自感精神不足、力氣不佳、產(chǎn)生厭倦情緒。此時大腦反應遲鈍,動作緩慢不靈活,車速降低,判斷容易失誤,有產(chǎn)生交通事故的可能性。這也是生理條件的反應。
2、心理因素
在騎自行車的進程中,人體生理在起作用,但同時也充滿心理活動過程。生理條件和心理活動不同獨立的,往往是同步顯現(xiàn)。不同生理條件的人,會產(chǎn)生不同的心理活動。騎車是生理和心理過程中在輸入信息、處理信息和輸出信息諸方面,相互依附、協(xié)調工作。
(1)急快、超越心理
一般人騎自行車都有一定目的,如上班、上學、購物、探親訪友、公差等。人們都希望按時到達目的的,尤其在上下班高峰時間,人們怕遲到誤事或想早一點回家而搶時間、爭速度、爭先恐后,前面自行車稍慢,后面必然要超越。尤其是男青年更為突出。騎快車、騎飛車、見空就鉆,走S路線,在車流和人流中穿來穿去。有人怕非機動車道擁護而跑到機動車道上,與汽車搶道。在交叉口搶紅燈。這些行為在自行車洪流的群體中,有意無意地互相影響。這就是群體中騎車人有意無意地在一種竟爭心理趨使下的超越心理,在這種心理趨使下,表現(xiàn)為快速、急追、搶超、猛拐、硬鉆、甚至違反交通規(guī)則,因此容易導致交通事故。
?。?)對行空間的占有心理
騎車者都喜歡選擇比較平坦、寬敞、車輛較少的道路,行駛起來不受干擾,自由自在,減少緊張心理,保證速度。在自行車車流密度較高的路上,人們就感到產(chǎn)舒服、不耐煩,總想超越穿行,擺脫擁護,甚至從非機動車道穿到機動車道上,即使有分隔帶,也想從分隔帶缺口處穿出去,騎一段再回來。在自行車擁擠的路上,騎車人這種對行駛空間的占有心理,促使違反交通規(guī)則的現(xiàn)象增多,影響機動車輛的行駛,更重要的是為交通事故伏下隱患。
(3)膽怯心理
初學騎車者由于技術不夠熟練,東張西望,東搖西晃。老人、婦女、少年由于力不從心,騎車本來心情就緊張,當看到擁擠的自行車流和同向行駛的機動車,就感到驚慌膽怯而不知所措,想靠邊躲閃又插不過去,想慢騎又被緊逼而慢下來,往往失去控制力。1971年日本自行車死亡事故60歲以上老年人占39.8%,15-59歲44.%,15歲以下的占39.6%,老年和少年共占55.4%。這兩部分人騎車人數(shù)占總騎車人數(shù)的比例示高,但死亡比例卻相當大,皆起因于他們心理膽怯、遇險懷情又驚慌失措,失去平衡。
請到「后臺-用戶-個人資料」中填寫個人說明。
聲明:本網(wǎng)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chǎn)權,根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nèi)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0.61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