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頭面 (1)結構與命名頭,指頭顱;面,指顏面。
頭為諸陽之會,精明之府,髓海之所居,七竅之所在。面部色澤為臟腑氣血之顯現(xiàn),尤為心主血脈功能的“外華”所在。
十二正經在頭部有一定的分布規(guī)律,為頭面疾患的分經論治提供了理論依據。顏面部不同部位的具體名稱,依據《靈樞·五色》的記載大體如下:明堂,即鼻柱;闕,亦名闕中,即兩眉之間;庭,又稱天庭,即額部;蕃,即兩頰之側;蔽,即耳門。
另據其他古醫(yī)籍記載,兩頰前下方稱為壁;下巴稱為頦;下巴兩側前方稱為基;鼻尖稱為面王;兩目內眥中間的鼻根部稱為山根,又名下極。 (2)生理病理特點頭為諸陽之會:頭面部為全身陽氣匯聚之處,古醫(yī)籍中常以“諸陽之會”作為頭的代稱。
其理論依據與十二經脈的走向和交接規(guī)律有關。手三陽經從手走頭,足三陽經從頭走足,手足三陽經循行交會于頭面部。
手足太陽經、陽明經、少陽經分別交接于目內呲(睛明穴)、鼻翼旁(迎香穴)、目外眥(瞳子髎穴),可見“諸陽之會,皆在于面”(《靈樞·邪氣藏府病形》),故頭面部陽氣最充盛。這一理論既可用以解釋頭面赤裸于外而不畏寒涼的生理現(xiàn)象,又可用其說明陽邪外襲或清陽不升容易出現(xiàn)頭面部癥狀的緣由。
頭為精明之府:頭部為精氣神明所聚之處?!端貑枴っ}要精微論》說:“頭者,精明之府。
頭傾視深,精神將奪矣?!蔽迮K六腑之精氣上注于頭面,以成七竅之用,以供神明之養(yǎng),故稱頭為精明之府。
若精氣衰而不升,髓海虛而不充,則頭部沉重而無力抬舉;元真虧損,神氣不振,則目眶深陷而眼神呆滯。正因頭為精明之府,故頭面部的外觀,尤其是眼目的神形與光華,最能反映臟腑精氣的盛衰和精神思維的狀態(tài),中醫(yī)診斷學中的望診對此頗為重視。
面部臟腑肢體分屬:面部不同部位的臟腑肢體分屬,在《內經》中已有明確而系統(tǒng)的記載,如《靈樞·五色》指出:“庭,首面也。闕上,咽喉也。
闕中,肺也。下極者,心也。
直下者,肝也。肝左者,膽也,下者,脾也。
方上者,胃也。中央者,大腸也。
挾大腸者,腎也。當腎者,臍也。
面王以上者,小腸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子處也。
顴者,肩也。顴后者,臂也。
臂下者,手也。目內眥上者,膺乳也。
挾繩(眹)而上者,背也。循牙車以下者,股也。
中央者,膝也。膝以下者,脛也。
當脛以下者,足也。巨分者,股里也。
巨屈者,膝臏也。此五臟六腑肢節(jié)之部也,各有部分。”
依據上述記載,面自上而下的臟腑肢體分屬區(qū)域,恰好大體如正立位的人體各部位、各臟腑的分布。有學者認為,《內經》有關面部臟腑肢體分屬的認識,正是生物全息理論的雛形。
現(xiàn)代針灸臨床有遵循上述面診區(qū)域分布的原則,在面部特定部位針刺以治療機體對應部位的疾病,取得良好療效。另有資料報道,針刺面部穴位在機體的對應部位取得較為滿意的麻醉效果,從而成功地進行針麻手術上千例。
面部臟腑肢體分屬理論,也是中醫(yī)面部色診的基礎理論之一。當然,病有深淺,色有顯晦,病因繁多,病機不一,面部色診亦不可過于機械刻板,必須四診合參,靈活運用。
(3)與經絡的聯(lián)系頭面部的經絡分布有一定規(guī)律,如十二經脈中的手足陽明經循行于顏面、額側;手足太陽經循行于面頰、枕頂;手足少陽經循行于頭部兩側;足厥陰經上行巔頂。此外,奇經八脈中的督脈沿脊柱上行至頂后進顱內絡腦,并由頂部沿頭部正中線經巔頂、額前、鼻柱、上唇,至上唇系帶處。
任脈沿胸腹正中線上行,經咽喉,至下頜,環(huán)口唇,沿面頰,分行至兩眶下。沖脈、陰〓脈、陽〓脈、陰維脈、陽維脈等奇經亦分別行至頭面部。
2.頸項 (1)結構與命名頸是連接頭部與軀體的部位。項是頸的后方。
頸椎骨和頸部肌肉是支撐和活動頭部的主要組織。頸項部肌肉群的協(xié)調配合維持著頸項的正常活動。
頸部前方正中突起的部位(女性不甚明顯),相當于喉頭的甲狀軟骨處,古稱結喉。結喉兩側頸總動脈搏動處,稱為“人迎脈”,為古代三部九候診法的切脈部位之一。
(2)生理病理特點頸項上接頭部,下連軀體,頸椎骨孔內脊髓有“上通下達”之功,大腦調控軀體活動的一切信息均由此通過。第一頸椎上與枕骨相連,其間有穴位名“風府”。
風府之上有“腦戶”穴。因其深部為延髓(現(xiàn)代醫(yī)學視其為生命中樞),故針刺時切不可向上斜刺或深刺。
不然會傷腦,甚至即可致死?!端貑枴ご探摗氛f:“刺頭,中腦戶,入腦立死?!?/p>
《類經·針刺類》注釋說:“腦戶,督脈穴,在枕骨上,通于腦中。腦為髓海,乃元陽精氣之所聚。
針入腦則真氣泄,故立死。”第七頸椎與第一胸椎相連,其間有穴位名“大椎”,為手足三陽經交會之處。
頸部肌肉易因臥躺姿勢不良等原因而使其發(fā)生痙攣、酸脹、疼痛、轉動不利等癥.臨床稱為“落枕”。外感風寒亦可致頭項強直不舒。
《傷寒論》指出:“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頸部前方結喉處如有腫物如瘤,或大或小,隨吞咽而上下移動者,病名“癭瘤”或“頸癭”。
頸脈跳動過于明顯,甚者臥時怒張者,多見于水腫病?!鹅`樞·水脹》說:“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腫,如新臥起之狀,其頸脈動。”
頜下頸部兩側有眾多淋巴結,正常者不易。
中醫(yī)的基礎理論是對人體生命活動和疾病變化規(guī)律的理論概括,它主要包括陰陽、五行、運氣、臟象、經絡等學說,以及病因、病機、診法、辨證、治則治法、預防、養(yǎng)生等內容。
陰陽是中國古代哲學范疇。人們通過對矛盾現(xiàn)象的觀察,逐步把矛盾概念上升為陰陽范疇,并用陰陽二氣的消長來解釋事物的運動變化。中醫(yī)運用陰陽對立統(tǒng)一的觀念來闡述人體上下、內外各部分之間,以及人體生命同自然、社會這些外界環(huán)節(jié)之間的復雜聯(lián)系。陰陽對立統(tǒng)一的相對平衡,是維持和保證人體正?;顒拥幕A;陰陽對立統(tǒng)一關系的失調和破壞,則會導致人體疾病的發(fā)生,影響生命的正?;顒印?
五行學說,即是用木、火、土、金、水五個哲學范疇來概括客觀世界中的不同事物屬性,并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動態(tài)模式來說明事物間的相互聯(lián)系和轉化規(guī)律。中醫(yī)主要用五行學說闡述五臟六腑間的功能聯(lián)系以及臟腑失衡時疾病發(fā)生的機理,也用以指導臟腑疾病的治療。
運氣學說,又稱五運六氣,是研究、探索自然界天文、氣象、氣候變化對人體健康和疾病的影響的學說。五運包括木運、火運、土運、金運和水運,指自然界一年中春、夏、長夏、秋、冬的季候循環(huán)。六氣則是一年四季中風、寒、暑、濕、燥、火六種氣候因子。運氣學說是根據天文歷法參數(shù)推算年度氣候變化和疾病發(fā)生規(guī)律。
臟象學說,主要研究五臟(心、肝、脾、肺、腎)、六腑(小腸、大腸、胃、膀胱、膽、三焦)和奇恒之腑(腦、髓、骨、脈、膽、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
經絡學說與臟象學說密切相關。經絡是人體內運行氣血的通道,有溝通內外,網絡全身的作用。在病理情況下,經絡系統(tǒng)功能發(fā)生變化,會呈現(xiàn)相應的癥狀和體征,通過這些表現(xiàn),可以診斷體內臟腑疾病。
中醫(yī)基礎理論
中醫(yī)基礎理論的主要內容是什么?中醫(yī)基礎理論的主要內容是中醫(yī)學的哲學基礎,中醫(yī)學關于正常生命現(xiàn)象的理論知識,中醫(yī)學關于疾病的理論知識,中醫(yī)養(yǎng)生和治病原則。在中醫(yī)方面最有研究的莫過于北京關氏國醫(yī)館的創(chuàng)建者關幼波老中醫(yī)了。關幼波老先生是中國的十大名醫(yī)之一。出訪過很多國家,進行學術交流。醫(yī)術高明,經常給國家高官領導看病。治愈過很多病患。醫(yī)院地址是:北京市西城區(qū)西四東斜街14號
中醫(yī)基礎理論歌訣 臟腑內臟之總稱。
臟近實質不外通。五臟心肝脾肺腎。
若算心包六臟成; 臟藏精氣關神志。精氣盈滿谷不充。
腑則中空與外通。水谷充實不滿盈; 膽胃二腸膀焦六。
傳導化物不藏精,腦髓骨脈膽子宮。中空藏精名奇恒; 五行歸類 酸青風生木。
東;春肝膽目筋。怒;苦赤暑長火。
南;夏心小舌脈。喜; 甘黃濕化土。
中;長脾胃口肉。思;辛白燥收金。
西;秋肺大鼻皮。悲; 咸黑寒藏水。
北; 冬腎膀耳骨??郑?心 心主神智心主血,其華在面主汗液,心與小腸為表里,心為君主領一切; 肺 肺主皮毛肺主氣,通調水道司呼吸,肺朝百脈為宗氣,宣發(fā)肅降開竅鼻; 肝 肝主藏血肝主筋,疏泄條達氣血勻,將軍與膽相表里,開竅於目顯精神; 脾 脾主運化脾統(tǒng)血,益氣升華吸精微,脾臟與胃相表里,開竅於口肌肉肥; 腎 腎主藏精腎主水,其華在伐骨生髓,腎與膀胱相表里,開竅於耳二便隨; 肝 肝能藏血主疏泄。
存血華爪量調節(jié);筋動靈活與適度。開竅於目主視覺 謀深慮遠情緒好。
一身之里氣機愜;肝助脾胃化飲食,疏通水道領水血; 五腑 膽藏精汁助消化。決斷精神刺激除;胃主受納與消化;小腸分別清濁物; 清者脾運后天精,濁者二便又殊途;水歸膀胱儲或排。
糞傳大腸成形出; 心包。 三焦 心包本為心外膜。
保養(yǎng)心臟-防邪客;心主之脈名包絡,供心菅養(yǎng)不可缺; 三焦水道又行氣,全身上下皆其所; 心包三焦相表里,外感熱病見最多; 精 生命來源謂之精,生長發(fā)育精促成; 營養(yǎng)儲備最基本,廣義精尚含血津; 先天精生胎前產,后天精胎產后生; 先后結合儲於腎,脾運精微常補充; 血 血為紅液可流動,循環(huán)運行血脈中;周身菅養(yǎng)與滋潤,精神活動需血供; 心氣推動肺氣輔,肝能調節(jié)脾可控;血源於精脾精升,腎精生髓血亦成; 津液 津液正常水總稱,來源飲食脾運行;肺宣肺降清濁判,腎司并合貫始終; 三焦水道膀胱關,失常痰飲水濕生;清稀不散液稠聚,五臟化液汗需評; 氣 狹氣臟腑之功能,廣氣物質可維生;元先激發(fā)總動力。 宗后呼吸血循動; 衛(wèi)氣防衛(wèi)周身布,營氣營養(yǎng)行脈中;氣功推固防溫化,出入升降整體呈; 氣。
血。津液 氣血津液要記清,元氣來自先天精;通過三焦可輸布,激發(fā)臟腑顯功能; 宗氣水谷氣合成,推動心肺積于胸;營氣脈里同血行,衛(wèi)在脈外抗疾??; 血液營養(yǎng)神必用,中焦受氣可化生;汗出溱溱是謂津,液在關節(jié)腦髓中; 經絡 五臟六腑共包絡。
手足所屬三陰陽,太陽足膀手小腸,陽明足胃手大腸; 少陽足膽手焦當,太陰足脾手肺臟;少陰足腎手心臟,厥陰足肝心包盲; 十二經表里流注 肺大胃脾心小腸,膀腎包焦膽肝詳;手陰胸手陽手頭,足陰足腹陽頭足; 風 風為陽邪性開泄,百病之長引外邪;主動善行而數(shù)變,內外之風要鑒別; 寒 寒為陰邪易傷陽,凝滯氣血痛不暢;寒為內外主收引,溫陽散寒理應當; 暑 暑為陽邪其性炎,傷津耗氣易升散; 沒有內暑須當記,暑多挾濕在夏天; 濕 濕為陰邪阻氣機,專困脾臟傷陽氣;濕性重濁與粘滯,頭身困重責濕宜; 燥 燥性干澀易傷津,內外涼溫要分清; 燥易傷肺因嬌臟,干咳少痰伴胸痛; 熱。 [火] 火為陽邪性炎上,耗傷陰津理應當; 生風動血皆難治,肉腐成膿必生瘡; 參考資料: 。
中醫(yī)基礎理論主要內容可分為以下四部分:
(一)中醫(yī)學的哲學基礎:
對中醫(yī)理論體系形成影響較大的哲學思想主要有氣一元論、陰陽學說、五行學說。
氣一元論討論的是氣是構成世界的本原,即世界本原于氣。氣是運動不息,變化不止的,其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物質世界的諸般變化均源于氣的運動變化,即氣化。
氣一元論 滲透到中醫(yī)學中以說明精氣是生命的本源,也是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人體氣的運動必須協(xié)調、通暢才能保證機體功能的正常,精氣與神密切相關等等。
陰陽五行學說主要討論陰陽五行學說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內容,陰陽學說認為陰和陽既可代表相互對立的兩個事物又可代表一事物內部所存在的相互對立的兩方。陰陽既是對立的、又是統(tǒng)一的。相互間有著交感、制約、互根、消長、轉化等關系;五行學說則認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可按其基本屬性分為五類:即金、木、水、火、土。五者之間存在著生克關系。陰陽五行學說滲透到中醫(yī)學中則用以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并用于疾病的診斷和疾病的防治。
(二)中醫(yī)學關于正常生命現(xiàn)象的理論知識
主要有氣血津液、臟象、經絡、形體官竅等內容。
氣血津液主要闡述氣血津液這些人體生命活動所需的基本物質的生成、作用及其相互關系。
臟象則以五臟為中心闡述五臟、六腑、奇恒之腑、以及相關的形體、官竅、情志、液體的作用及其相互關系,也包括五臟系統(tǒng)與自然界的關系。
經絡主要闡述經絡的概念和基本生理功能;十二正經概念、分布、走向與交接規(guī)律、循經路線、流注次序以及與臟腑的關系;奇經八脈的循行路線、功能;別絡、經別、經筋、皮部等內容。
形體官竅主要討論了皮、肉、筋、骨、脈;眼、鼻、耳、口、舌的功能及與臟腑、經絡的關系。
(三)中醫(yī)學關于疾病的理論知識
主要包括病因、發(fā)病以及病機內容。
病因討論了外感六淫和癘氣;內傷七情太過;病理產物性病因如瘀血、水濕痰飲、結石;以及過勞、過逸、飲食失宜、外傷、用藥不當?shù)炔⌒暗男再|、致病特點等內容。
發(fā)病學認為疾病的發(fā)生是由于陰陽失去平衡協(xié)調。發(fā)病的兩要素是正氣和邪氣。外界環(huán)境、體質和情志等是影響發(fā)病的重要因素。發(fā)病途徑主要是外感和內傷。發(fā)病類型則包括新感即發(fā)、伏而后發(fā)、徐發(fā)、繼發(fā)、復發(fā)等。
病機是闡述疾病發(fā)生、發(fā)展、變化的一般規(guī)律,主要有:邪正盛衰、陰陽失調、氣血津液代謝失常和內生五邪等;還討論了疾病的傳變與轉歸。
(四)中醫(yī)養(yǎng)生和治病原則
養(yǎng)生即保養(yǎng)生命,包括強身,防病,延壽三項內容。其實施主要在于適應自然規(guī)律、重視精神調攝、加強體能鍛煉、謹和寒熱五味、防止病邪侵害等方面,并介紹了中醫(yī)養(yǎng)生常用的方法。
治療原則主要討論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和一些具體的治療方法:如早治防變、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調整陰陽、調理氣血、調理臟腑以及因時、因地、因人制宜等內容。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2.93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