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經濟基礎,即社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上的社會經濟制度,就是指同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fā)展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的總和,一般指一定歷史階段上占統(tǒng)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總和。
這有兩層意思: 首先,經濟基礎是指同生產力一定發(fā)展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對應于生產力來說,它是生產關系;而對應于社會上層建筑來說,它是經濟基礎。
經濟基礎不包括生產力。因為生產力是社會生活中比生產關系更深的一個層次,它決定生產關系即決定經濟基礎,而不是經濟基礎的一部分;由于生產力是不斷變化發(fā)展的,故此,經濟基礎即生產關系也不是靜止不變的,而是與生產力一定發(fā)展階段相適應的、發(fā)展著的。
其次,經濟基礎是“生產關系的總和”,并不是指一個社會中各種生產關系的混合,而是指一個社會中占統(tǒng)治地位的生產關系各方面的總和,即生產資料的所有制、生產過程中人與人的相互關系,以及產品的分配關系的總和。 所有這些方面就構成社會的經濟基礎。
只有把占統(tǒng)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看成是經濟基礎,才能確定該社會的性質,也才能把一個社會形態(tài)與另一個社會形態(tài)區(qū)別開來。人類社會所經歷的性質根本不同的社會形態(tài),能加以區(qū)分,其根本的原因就是每種社會形態(tài)中,占統(tǒng)治地位的生產關系是不相同的。
在哲學中,還必須清楚知道,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是反映社會結構的兩個相對應的基本范疇。把社會區(qū)分為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有著重要意義,它為我們認識社會的本質,提供了一個科學的客觀標準。
這個理論告訴我們,判斷一個社會的性質,首先要考察建立在一定生產水平之上的經濟基礎(生產關系),同時還必須認識這個社會的上層建筑。 只有這樣,才能把握這個社會的本質特征。
供你參考。相互交流。

經濟基礎即社會的經濟結構,是指一定社會中占統(tǒng)治地位的生產關系各方面的總和。經濟基礎是同物質生產力一定發(fā)展階段相適應的占統(tǒng)治地位的生產關系各方面的總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概念。與“上層建筑”相對。是社會結構兩個基本層次之一、社會生活兩個基本領域之一。社會發(fā)展一定階段上的社會經濟制度,即社會生產關系的總和,它是上層建筑的基礎。一定的經濟基礎和一定的上層建筑構成一定的社會形態(tài)。
經濟基礎是生產關系的總和。生產關系包括三方面:生產資料歸誰所有;人與人之間在生產過程中的地位和關系如何;勞動產品如何分配。這三個方面合起來就構成經濟基礎,如果只是其中一個方面只能說是生產關系而不能說是經濟基礎。

2。
1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 教學目標 知識:識記公有制經濟和國有經濟的含義;理解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地位和公有制的實現(xiàn)形式可以而且應當多樣化。 能力:引導學生從實際出發(fā),從我國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情出發(fā),認識到公有制的建立適應了社會化大生產的要求。
覺悟:堅定走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 教學重點 1。
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含義 2。 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地位 教學難點 公有制的實現(xiàn)形式可以而且應當多樣化。
教學方法 閱讀法 講授法 比較法 圖示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教學設備;CAI課件 學生活動設計 1、課堂活動:閱讀——比較——答疑——小結 2、課外活動:參觀本地區(qū)的國有大中型企業(yè),了解其生產、經營、稅收等情況,以加深對國有經濟主導作用的認識。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在商品經濟的條件下,生產者一方面要到市場上去銷售自己的產品,另一方面還要從市場上買回自己所需要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消費者的衣、食、住、行也離不開市場。
因此,商品經濟必然同市場緊密的聯(lián)系在一起。在社會生產的發(fā)展過程中,商品經濟越發(fā)達,市場的規(guī)模、作用也必然相應的擴大和加強。
商品經濟發(fā)展到一定階段,便形成了市場經濟。那么,市場經濟的基本含義是什么?它同商品經濟的發(fā)展有哪些聯(lián)系?它有哪些特征?什么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它又有哪些基本特征?這些就是我們要在本節(jié)課中學習的內容。
第二課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 (多媒體顯示)。 一、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 (多媒體顯示)。
1. 生產資料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的根本經濟特征,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 (多媒體顯示)。
教師提問:從古到今,商品經濟分為哪幾種類型?他們的主要區(qū)別是什么? 學生回答(略)。 教師小結并展示課件一: 小商品經濟、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區(qū)別: 類型 區(qū)別 小商品經濟 資本主義商品經濟 社會主義商品經濟 所有制基 不同 個體私有制 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 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 生產目的 不同 滿足個人生活的需要 追求最大限度的剩余價值 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體現(xiàn)的關系不同 個體勞動者互相交換勞動的關系 資本家和工人之間是剝削、被剝削和統(tǒng)治、被統(tǒng)治的關系 平等勞動,共同富裕 根本區(qū)別 生產資料所有制性質不同 從上表可以看出,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
我國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建立,使整個社會生產過程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這時,社會生產的目的不再是追求最大限度的剩余價值,而是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需要;社會成員之間不再是統(tǒng)治與被統(tǒng)治的關系,而是平等勞動,走向共同富裕的關系。
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建立和由此產生的社會成員之間根本利益的一致性,適應了社會化大生產的要求,為生產力的進一步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 所以,“生產資料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的根本標志,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
2. 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含義 (多媒體顯示)。 教師提問: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包括哪些內容? 學生回答(略)。
教師歸納講解: (1)國有經濟 (多媒體顯示)。 展示課件二: 截至2002年7月,國有經濟在下列領域按銷售收入計算所占比重,分別是: 石化69。
3%,石油92。1%,電力90。
6%,汽車72。0%,冶金64。
4%,鐵路83。1%, 兵器99。
5%,船舶與航天84。5%。
在關系到國家綜合經濟實力的重要基礎設施建設和高新技術產業(yè),如航天技術、集成電路、生物醫(yī)藥等,國有企業(yè)占了大多數。 教師提問:上述材料說明了什么? 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說明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起著主導作用。
教師再問:什么是國有經濟?它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哪里? 學生看課本回答后教師小結:國有經濟,亦稱全民所有制經濟,是生產資料歸全體人民所有(以國家所有制的形式存在)的一種公有制。 它是同社會化大生產相適應的。
其范圍包括礦藏、河流和國有土地、森林、草原、灘涂等自然資源,以及國有的工廠、農場、鐵路、公路、郵電、銀行、商店等企業(yè),還包括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分。 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起主導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控制力上。
第一、對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yè)和關鍵領域,如金融、通信、鐵路、航空、電力、石油、天然氣、冶金、化工等,國有經濟必須占支配地位。 (引導學生劃書) 這就是說,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國有經濟需要從過于廣泛的競爭性行業(yè)退出,集中力量控制國民經濟的命脈和關鍵領域,以便更好的發(fā)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和引導作用。
國民經濟的命脈和關鍵領域主要存在于銀行貨幣體系(金融業(yè))、基礎設施業(yè)、高科技新興產業(yè)、戰(zhàn)略資源性產業(yè)、宜于國民經濟投資和經營的壟斷性產業(yè)、國防產業(yè)等領域。 因為銀行貨幣體系是國民經濟最核心的命脈,銀行貨幣的穩(wěn)定和安全業(yè)就意味著整個國名經濟的穩(wěn)定和安全(如1997年面對東南亞、日本、韓國的金融危機,中國政府宣布人民幣不貶值,對穩(wěn)定物價,保持國民經濟的持續(xù)、穩(wěn)定健康發(fā)展以及對外開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受到國際輿論的廣泛贊譽);基礎設施產業(yè)投資量較。
1911~1949階段應該是不完全的自然經濟和資本主義經濟:(農村自然經濟:封建地主經濟,小農經濟合成的自然經濟,還有部分的資本主義成分;城市的是資本主義經濟:官僚資本、民族資本、外國資本合成的資本主義經濟。)
1949~1956階段是多種經濟并存:計劃經濟、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小農經濟結合在一起的經濟模式。 1956~1979階段應該是計劃經濟 1979~1981階段應該也是計劃經濟,但是開始探索“市場經濟”了 1981至今應該是建設偉大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3.15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