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按需吸痰比定時吸痰更為合理,可減少不必要的刺激,防止過濫吸痰而致黏膜損傷幾率增加。
所謂“按需吸痰”是指痰量多時增加吸痰次數,痰量少時減少吸痰次數,無痰時不再吸痰。 2.選擇好吸痰軟管十分重要,應使用一次性透明、柔軟、大小適宜的硅膠軟管給兒童吸痰。
如果行氣道內吸痰,軟管外徑約為氣管插管內徑的1/2。 3.掌握好吸痰負壓,目前多用電動吸引器,必須掌握好適宜吸引負壓,防止負壓過小吸不出來,負壓過大造成黏膜組織損傷。
一般控制負壓在8.0~13.3kpa(60~100mmHg)左右。 4.將吸痰與其他療法結合起來才能取得良好療效,除積極控制原發(fā)病、吸氧和吸痰外,還要配合翻身、拍背、霧化吸入、濕化痰液或利痰劑的應用,以稀釋痰液,促進痰液排出,減少吸痰次數,避免損傷及感染。

(一)目的: 清除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暢。
(二)實施要點: 1.評估患者: (1)了解患者的意識狀態(tài)、生命體征、吸氧流量。 (2)患者呼吸道分泌物的量、粘稠度、部位。 (3)對清醒患者應當進行解釋,取得患者配合。 2.操作要點: (1)做好準備,攜物品至患者旁,核對患者,幫助患者取合適體位。 (2)連接導管,接通電源,打開開關,檢查吸引器性能,調節(jié)合適的負壓。 (3)檢查患者口腔,取下活動義齒。 (4)連接吸痰管,滑潤沖洗吸痰管。 (5)插管深度適宜,吸痰時輕輕左右旋轉吸痰管上提吸痰。 (6)如果經口腔吸痰,告訴患者張口。對昏迷患者可以使用壓舌板考試,大網站收集或者口咽氣道幫助其張口,吸痰方法同清醒患者,吸痰畢,取出壓舌板或者口咽氣道。 (7)清潔患者的口鼻,幫助患者恢復舒適體位。 3.指導患者: (1)如果患者清醒,安撫患者不要緊張,指導其自主咳嗽。 (2)告知患者適當飲水,以利痰液排除。
(三)注意事項: 1.按照無菌操作原則,插管動作輕柔,敏捷。 2.吸痰前后應當給予高流量吸氧,吸痰時間不宜超過15秒,如痰液較多,需要再次吸引,應間隔 3-5 分鐘,患者耐受后再進行。一根吸痰管只能使用一次。 3.如患者痰稠,可以配合翻身扣背、霧化吸入;患者發(fā)生缺氧的癥狀如紫紺、心率下降等癥狀時,應當立即停止吸痰,休息后再吸。 4.觀察患者痰液性狀、顏色、量。
吸痰法注意事項
1.密切觀察病情,觀察病人呼吸道是否通暢,以及面色、生命體征的變化等,如發(fā)現(xiàn)病人排痰不暢或喉頭有痰鳴音,應及時吸痰。
2.如為昏迷病人,可用壓舌板或開口器先將口啟開,再進行吸痰;如為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病人,需經氣管插管或套管內吸痰,應嚴格無菌操作;如經口腔吸痰有困難,可由鼻腔插入吸引。
3.吸痰管的選擇應粗細適宜,不可過粗,特別是為小兒吸痰。
4.吸痰時負壓調節(jié)應適宜,插管過程中,不可打開負壓,且動作應輕柔,以免損傷呼吸道黏膜。
5.吸痰前后,應增加氧氣的吸入,且每次吸痰時間應小于15秒,以免因吸痰造成病人缺氧。
6.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吸痰所用物品應每天更換1~2次,吸痰導管應每次更換,并作好口腔護理。
7.如病人痰液黏稠,可協(xié)助病人變換體位,配合叩擊、霧化吸入等方法,通過振動、稀釋痰液,使之易于吸出。
8.儲液瓶內的吸出液應及時傾倒,一般不應超過瓶的2/3,以免痰液吸入損壞機器。

答:某些呼吸機能不全的病人,自己不能咳出或排出分泌物,此時常需要護士用導管將分泌物用機械吸引的方法抽出。
吸痰操作的注意事項如下:(1)吸痰前應檢查吸引器效能是否良好,各種連接管連接是否嚴密、正確;(2)吸痰時要遵守無菌操作的原則,各種無菌物、導管及無菌水均應每日更換,以防污染呼吸道;(3)插入導管動作應輕穩(wěn)不可用力,減少導管在呼吸道粘膜上拖、拉,采取間斷吸引,以保護呼吸道粘膜;(4)2次吸引之間,應重新給病人吸氧,以防血氧過低。發(fā)現(xiàn)陣發(fā)性咳嗽及心律不齊應立即停止吸引。
(5)吸引不可持續(xù)超過10~15s,負壓不可過大,成人真空壓10.7~16kPa,小兒壓力應小。
吸痰操作的注意事項如下:(1)吸痰前應檢查吸引器效能是否良好,各種連接管連接是否嚴密、正確;(2)吸痰時要遵守無菌操作的原則,各種無菌物、導管及無菌水均應每日更換,以防污染呼吸道;(3)插入導管動作應輕穩(wěn)不可用力,減少導管在呼吸道粘膜上拖、拉,采取間斷吸引,以保護呼吸道粘膜;(4)2次吸引之間,應重新給病人吸氧,以防血氧過低。
發(fā)現(xiàn)陣發(fā)性咳嗽及心律不齊應立即停止吸引。(5)吸引不可持續(xù)超過10~15s,負壓不可過大,成人真空壓10.7~16kPa,小兒壓力應小。
一般吸痰的時間根據分泌物的多少來定。
每次吸痰時間不超過15S,肺高壓的每次吸痰不超過10s 當氣道內有分泌物(痰液)積聚時,會阻礙氣道的正常通氣,因此必須將分泌物從氣道內排出,以保持呼吸道通暢。人工氣道建立后,病人出現(xiàn)咳嗽反射障礙甚至消失,自行排痰障礙,必須采取人工吸痰。
吸痰是清理呼吸道內分泌物,維持呼吸道通暢的重要措施,是通過合適的負壓吸引的方法將患者呼吸道內潴留的分泌物吸出。吸痰對維持呼吸道通暢,改善通氣,防治感染具有重要作用。
臨床上一些氣管切開后分泌物較多的病人,經反復負壓吸痰時有肺不張的發(fā)生。我們發(fā)現(xiàn)吸痰負壓過大可致肺泡萎陷。
為此,我們利用簡易呼吸器在每次吸痰后膨肺3~5次,每次通氣量600~700ml,有效地預防了負壓吸引所引起的肺泡萎陷。采用簡易呼吸器進行膨肺,不會將分泌物擠進遠端的小支氣管造成肺不張。
合理的吸痰方法可以確保痰液的及時吸出,避免因痰液吸出不及時而造成嗆咳、誤吸、窒息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以減少呼吸道感染的機會和對呼吸道黏膜的損害。嚴格、有效、細致地氣道管理,往往是疾病搶救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
但是,如果氣管內吸引不當會導致氣道黏膜的損傷。 吸痰過程中,因負壓過高或吸痰管開口正對著氣管壁,且停留時間過長,負壓可將小黏膜吸入氣管內,而導致出血 〔1〕 。
所以在吸痰管插到氣管遠端前,不能帶負壓,以免過度抽吸肺內氣體,引起肺萎陷。注意吸痰器壓力的大小,吸痰前先將吸痰管放于無菌鹽水中,檢查是否通暢和壓力是否適宜 〔2〕 。
較高的負壓會加重肺不張、低氧血癥和創(chuàng)傷的危險。負壓較低只能吸出稀薄的分泌物,對較粘稠的及較深的痰液達不到吸痰效果,需加大負壓才能吸出痰液。
但較大的負壓可造成肺泡不張的發(fā)生。在日常的護理工作中應做好病人呼吸道黏膜的溫濕化護理,使痰液充分濕化、稀釋,以利于排出,避免形成痰痂、血痂等。
臨床上合適的負壓吸引一般為10.7~16kPa。吸痰過程動作輕柔,不要過分刺激病人氣道,不宜在同一部位吸引時間過長及負壓過大,以免損傷氣管黏膜,引起損傷、出血。
吸痰管應在逐漸退出的過程中打開負壓吸痰,抽吸時應旋轉吸痰管,并間斷使用負壓,可減少氣管黏膜的損傷,且抽吸更為有效。嚴格無菌操作,以防止呼吸道感染及氣道損傷。
有的學者提出吸痰的負壓一般不超過24.5kPa,防止負壓過大引起肺泡萎陷 〔3〕 。但有的學者提出吸痰的負壓可達45kPa 〔4〕 。
整個吸痰過程中,護理人員應依據豐富的理論知識與分析判斷能力,結合病人的情況嚴密觀察病人的心率、血壓、呼吸及SpO 2 情況,防止心律失常、心衰及低氧血癥等發(fā)生,如有異常情況暫停吸痰,及時對癥處理。

聲明:本網站尊重并保護知識產權,根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果我們轉載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權利,請在一個月內通知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蜀ICP備2020033479號-4 Copyright ? 2016 學習鳥. 頁面生成時間:3.494秒